枫木桥乡 - 乡镇概述

硬化了灰老公路、洞杨公路、枫洞公路等主干道,引进了丽宁针织厂、双喜、联旺、金利、洪桥等五家企业,培植了小水果、烟叶、牲猪、优质稻等主导产业。2005年,实现人平纯收3711元,财政总收入128.5万元,招商引资3940万元,项目工程投入3740万元。
枫木桥乡 - 发展情况

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地方有线电视台等媒介,以旅游接待、实用技术、务工技能等为主要内容,定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促使农民在技能、科技、市场、法律、礼仪接待、旅游服务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升级,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让更多的农民能更新观念,开拓视野,了解政策,熟悉市场,增强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的能力和水平。
另一方面,要通过就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要定期调查摸底,建立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库,健全农村就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协会组织,完善就业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健全劳务信息网络,加强与发达地区与大中型企业的联系,积极拓展劳务输出基地;要围绕旅游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农民从事农家乐、摄影、运输、餐饮、工艺品零售等旅游相关行业和各种岗位,开辟多种创业、就业和致富途径;大力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投资创业,对返乡创业人员与外来投资者实行同等待遇,切实构筑返乡创业平台,努力培育更多当老板、拿“薪水”的新型农民,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枫木桥乡 - 农业发展

一、要走结构调整的强农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就枫木桥乡来讲,关键要依托旅游产业优势,做好传统农业与旅游市场相结合的文章。
一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枫木桥乡位于湘中丘陵地带,大部分乡村地处高寒山区,特殊的高山气候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要依托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各种适宜在丘陵地带和高寒山区生长、种植(养殖)的农产品,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垅区村大力发展优质稻、席草、花卉苗木、生猪、黑山羊、湘黄鸡等优势产业,在邻近景区的山区村要用推广旅游观光农业的思路积极发展观赏林果、楠竹、雷竹、无公害疏菜等特色产业,特别是要利用枫木桥乡的高山气候条件,扩大高山云雾茶的种植规模,吸引游客入住茶园,领略观茶、摘茶、制茶、品茶的田园乐趣,有效拓展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
二要积极推进农副产品加工。枫木桥乡每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这为旅游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围绕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鼓励和经济能人的带动作用,先后扶持壮大了多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初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品牌农产品。枫木桥乡要继续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引进外商投资办厂,对有机茶、腐乳、佛菜、猕猴桃、雁鹅菌、高山野菜等深受游客欢迎的地方特产进行精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三要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而农村清新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农耕文化、淳朴的乡情乡味正是他们寻求放松和休闲的最佳选择。要迎合这种需求,把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生产与消费、工作与休闲有机结合,变传统农业为休闲农业,变农业区域为旅游区域,将农村的设备、空间,农业生产的场所、产品,农村的经营活动、自然环境、人文资源等以多元的形式组合起来,在交通便利的村组适度发展莲藕、花卉苗木、时鲜瓜果、休闲垂钓等观赏性、参与型农业,形成农家园林型、观光果园型、农事体验型休闲旅游;在位于或邻近中心景区的村组精心推出避暑度假型、茶艺参与型、康体疗养型等特色旅游产品,全面推行“旅农结合,农游合一”,让农民群众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
枫木桥乡 - 经济发展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总目标,加快完善农村道路、水利、能源、通信、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力争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实现全区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硬化村际公路,完成所有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和后山三乡电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95%;同时,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抓好山塘库坝的清淤扩容和病险水库的除险保安,鼓励村民自主修建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防灾抗灾能力;精心规划,认真组织和实施黄竹、水濂、枫木桥、樟树桥村沿线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采取“自愿申请,综合评选”的方式,适当扩大新农村示范村范围,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强化部门帮扶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具体来讲,就是要结合区情实际,正确处理农村经济与旅游发展、景区资源保护与村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妥善解决山区困难群众和景区搬迁村民的生活出路问题;要重点支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让农民买到称心的物资,吃上放心的食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通讯事业,确保全区通讯信号实现无缝覆盖;不断健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低保、救助等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健全文化娱乐设施,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群众安居乐业、生活丰富多彩、管理科学民主、人人诚信友爱的和谐新农村。[